他是与梁思成、杨廷宝、刘敦祯齐名的建筑大师,却因为“性情”被世人遗忘
中国近代建筑史上有四个奠基的大师,梁思成、杨廷宝、刘敦祯、童寯,而童先生是唯一无任何官职的。
他也是在公共场合露面最少的,但他却可能是对我这样的后学影响最深刻的一位,不仅因为学问,更在于其身上那种中国传统文士的风骨和情趣。
?童寯与父亲在沈阳
1
优秀的人,总是能相互吸引
童寯(Jùn)出生于沈阳,
祖先是满族正蓝旗。
父亲恩格勤奋好学,
通读经史古籍,精于小楷,
对童寯从小就严加督促,
命其背诵不甚理解的古文,
为童寯日后的古典文学修养打下了坚实基础。
1921年童寯进入清华学堂高等科学习。
他美术功课出色,积极参加学校美术社活动,
与社中的闻一多、梁思成等颇多交往。
也经常聆听梁启超、王国维、胡适先生的讲座。
?宾夕法尼亚大学
1925年,童寯留学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。
著名建筑师路易·康此时也正在这里学习,
同时而来的中国留学生也格外才华横溢,
其中有已毕业的杨廷宝、朱彬、赵深,
在读的陈植、梁思成、过元熙等人。
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学制五年,授学士,
由于童寯学习成绩优异,才华出众,
仅用三年时间便完成本科学业,
童寯回到家乡沈阳,出任东北大学建筑系教授,
当时在该系任教的还有梁思成、林徽因、陈植等。
?童寯手绘:意大利威尼斯河边住宅(铅笔)
2
文人风骨不绝,造园一事应尚可为。
日本侵华战争爆发后,
民族的苦难,家庭的乱离,
催生了童寯的诗才。尽管作品为数寥寥,
但作为建筑学家,其诗才却足以令人侧目。
且看作于1943年的《癸未春题萧庆云兄画》:
愁城未破入书城,唱和声杂版筑声。
远客思家畏路断,老农盼雨喜云生。
丹青小试因山绿,膏火迟煎赖月明。
何日归乡为钓叟,莼鲈斗酒一身轻。
?童寯在清华读书期间
在其它的诗中,
“知农悔较知书晚,遣兴年来解爱花”
“生计哪堪兵火劫,书城尚在未全贫”
“沈腰马齿惊花落,蜗角牛车羡鸟飞”等语,
耕读生活与时不我待的矛盾交织在一起。
尽管在建筑上追求现代性,
但童寯的精神气质与文化旨趣却朝向古典中国。
他为研究生指定阅读的古文名篇有《梓人传》
《马援诫兄子严敦书》《圬者王承福传》
《种树郭橐驼传》《兰亭集序》《归来去辞》
其中柳宗元《梓人传》,更是研究生的必读书。
梓人即建筑师。柳宗元笔下的梓人,
坚持自己的专业意见,拒绝外行的干涉,
否则就“悠尔远去,不屈吾道”。
童寯的心迹,于此可见一斑。
?童寯
3
这个建筑师,真的很不近人情
平时从照片上看到的童先生,
通常都是板着的脸,紧抿的嘴角,
还有透过镜片凝视的严厉眼神。
许多年后,他的弟子方拥,
已经成了北京大学的教授。
但是和别人谈起童寯时,
第一句话却是:“我很怕童先生。”
童寯对建筑制图要求极严,
一旦不合规范,他便一言不发,
拿起6B铅笔,在正式图纸上直接涂改。
有学生曾亲见,一名50多岁的教授,
因为论文不够严谨,被童寯斥责得痛哭流涕。
?童寯手绘:△布雷斯劳郊外堡门(铅笔)
其实童寯是极其重情义的人,
即便自己正经受病魔的折磨,
却仍想着为同事雪中送炭。
在童寯癌症复发之际,他的老同事、
有近60年友谊的杨廷宝也因病被送进医院,
病床上的童寯便让儿子去杨廷宝的病房照看,
直到杨家子女从外地赶来。
杨廷宝逝世以后,
童寯甚为悲痛,泪水涟涟撰写悼念文章:
“一代哲人今已矣,更于何处觅知音?”
稿纸上尚能看到斑斑泪痕。
?童寯及其妻子关蔚然
4
一个好的建筑师,一定要经得起时间沉淀
找童先生设计房屋的人很多,
他设计的作品凝重大方,富有特色和创新精神。
他在数十年不间断地进行东西方建筑历史理论研究,
与其他研究者相比,
童寯先生更有文人气质和意趣的。
博览多闻、涉猎今古、治学严谨、固然让人敬仰,
但我最记得住的是先生的一段话:
今天的建筑师不堪胜任园林这一诗意的建造,
因为与情趣相比,建造技术要次要得多。
?童寯:南京国民政府外交部办公大楼
20世纪三四十年代,
童寯主持或参加的工程项目有100多项,
其中最具代表性便是:
南京国民政府外交部办公大楼。
这幢建筑以线条简洁、比例匀称,
体态端庄而受到称赞,
突破了当时多沿用的大屋顶式样,
成为创造现代民族风格成功的实例。
中山陵园孙科住宅、张治中住宅、
卢树森住宅、原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办公楼、
原国民党政府审计部办公楼等耳熟能详的优秀民国建筑,都是童寯的作品。
? 童寯:张治中住宅
5
一个好的建筑师,原则性得东西一定不能变
80高龄的时候,
童先生依然坚持步行,
每天都到图书馆看书,风雨无阻。
他总是拎一个多年未换的黑色布袋,
袋中除了书,
就是从用过的笔记簿纸边裁下的纸条,
上面写着密密麻麻的笔记。
学生私下里称他为“活动图书馆”。
因为,“即便是书本上查不到的问题,
只要去问童先生,就一定会有答案。”
?童寯夫妇(前排、后排左一)和朋友们
学校看童寯步行辛苦,
提出为他安排汽车接送,却被一口回绝,
理由是:“汽油宝贵,不要浪费在我身上。”
校方无奈,又为他购置一辆三轮车。
童寯更为生气,
怒道:“我最看不惯别人哈腰卖力气,自己坐在车上!”
校方坚持,童寯最后应允,但提出条件:
须由自己的儿子——50多岁的大学教授蹬车。于是,在南京工学院的校园里便出现了这样的风景:
头发花白戴着眼镜的童教授,吃力地蹬着三轮车,
另一童教授坐在车上,一言不发,面色如常。
?童寯:中山陵园孙科住宅
目睹此景的一位校领导不禁叹道:
“如此不近人情,实为世间少见。”这位校领导或许不知,童寯之“不近人情”,
早在上世纪30年代就有“定论”。
其时,建筑师地位极高,
建筑商送礼成风,一则为表尊敬,
二则也为让建筑师在设计上减少用料,降低成本。
但这个业内不成文的行规,到童寯那里就成了例外。
他不但不收礼,反而“吓唬”来人:
如再送礼,今后还要加大用料。
有建筑商见他当面不收,便将礼物放在门口,
按了电铃撒腿就跑。
每逢此时,童寯都气得“面色铁青,拎着礼物去,直接摔还”。
?童寯一家
6
一生只做一件事,一生只爱一个人
除了治学,在感情上,
童寯也是忠贞专一的。
他为夫人设计的“陋室”就是真实写照。
1920年,童寯与关蔚然成婚。
抗战期间,童寯带着长子远赴四川,
关蔚然带着两个幼子留在上海,一别就是8年。
抗战胜利之后,一家人在南京团聚定居。
然而,享受天伦之乐的时光是短暂的。
?童寯故居大门
1956年,关蔚然因病早逝。
夫人生前的房间摆设,一桌一椅,未动分毫。
童寯先生把一切都寄托在了学问上,
后来更是将一生中钟爱的中国园林之学术研究,
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,
其实质正是童寯“好好地做人,认真做学问”的质朴风范。
这期间别人见孤苦,劝他再找个老伴,童寯坚决不肯。
一直到30多年后,童寯逝世,家中的房产证上写的依然是妻子的名字。
?童寯故居
7
他们被遗忘了,那中国还有建筑师吗
中国近代建筑史上四个奠基的大师,
梁思成、杨廷宝、刘敦祯、童寯,
童先生是唯一无任何官职,
在公共场合露面最少的一位,
但他却可能是对我这样的后学影响最深刻的一位,
不仅因为学问,更在于其身上那种中国传统文士的风骨和情趣。
他天性淡泊宁静,不为世俗名利所惑,
有着极为固执的文化立场,
这或许正是童寯逐渐被世人遗忘的原因。
然而正是他不为时俗所移的精神,
让童寯始终保持强烈的建筑革新思想。
?年轻时候的童寯
这样的民国志士用毕生的专注与坚持,
奉献给了中国近现代建筑理论创新。
正像童寯告诫这些未来的建筑师们:
“一个好的建筑师,首先应该是一个好的知识分子。
有独立的思想,有严谨的学风,
有正直的人品,才会有合格的建筑设计。”
先生是这样说的,也是这样做的,
在他的举手投足间,
透出的是一个建筑师沉甸甸的良心。
但是另人疑惑的是:
当老一辈建筑师们一个个逝去,这种重量,今日还能剩下多少?”
?年老时候的童寯
作者:爱游戏 @ 爱游戏(AYX)中国官方网站_AYXSPORTSAPP 2025-09-01
搜外为中国 SEO 在线培训第一品牌,6年来超过两万学员在此获得人脉和技术提升。
最新升级的培训课程已融入手机优化知识,欢迎您来参加。报名QQ:800035397。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